米乐木屋动态、木屋行业动态。
米乐M6 这是1月17日拍摄的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新华社贵阳1月17日电 题:攀上“地球裂缝”上的桥,感受“横竖都是第一”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1月17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大桥建在被称作“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上,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到水面高度625米,是实打实的“横竖都是第一”。 当天,记者顺着建设者搭建的“猫道”攀上距水面将近800米的大桥最高点。大风呼啸,“猫道”摇晃,踩在镂空的钢丝网上,双腿止不住颤抖,记者实地感受为民生架桥铺路的果决、建设者不避艰险追求卓越的勇毅。 贵州有3万多座桥梁雄踞崇山峻岭中,可谓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实现了悬索、斜拉、拱式、梁式各类桥型全覆盖,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 这是1月17日拍摄的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自2022年1月开工建设,花江峡谷大桥的每一次进展都备受瞩目。 最高可达14级的瞬时风、超过4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总重量逾2万吨的钢桁梁吊装……在一连串前所未有的难题前,悬崖峭壁上打桩基,已经显得不足为奇。 在约4米宽的“猫道”中间,是单人伸出双手也环抱不住的主缆,由19747根直径5.7毫米的特制钢丝组成。剩下的两侧和下部则是用钢丝网作为护栏和底板。 看到记者小心翼翼、只敢轻轻挪步,路过的高空作业人员连跺几脚,打趣地说:“你看,绝对安全,别紧张!” 高空作业人员王中健说,架设主缆时,他们就像“蜘蛛侠”,每天要在“猫道”上往返十几个来回,有时甚至是一路小跑。后面走多了,也就不恐高了。 “我们抗风做得好,放心大胆走!”承建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安高速8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说,早在建设前,团队就与高校联合开展风洞实验,找到了最优的结构形式和抗风措施。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建设的是桥,淬炼的是技术。主缆中植入智慧索股、吊装中引入北斗系统……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运用,让这座大桥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并使用国产建材。 “在山区桥梁建造方面,应该说中国在世界上属于领先的地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总工程师吴朝明说。 当前,花江峡谷大桥总体建设进度达94%,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将建成通车。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在花江峡谷大桥下方的河谷,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67岁的村民梁绍清几乎每天都要抬头看看大桥建设进展。 他开的“小花江农家乐”期待着靠世界第一高桥的“地标效应”再次爆火。“桥修好了,人流量自然多。等有生意了,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自然会回来。”梁绍清盘算着。 桥是跨越障碍、连接希望的象征,这已经不再是一座简单满足通行的桥! 天堑架飞虹,了不起的中国桥。
米乐M6海报制作:新华社记者陈露缘 新华社南宁1月19日电(记者雷嘉兴、黄浩铭、胡佳丽)清晨,位于中越边境一片连绵的森山林海中,不时传来音韵悠长的猿啼。在这里,活跃着一群珍贵的生灵——东黑冠长臂猿。 东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极度濒危级物种。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该物种被认为已灭绝。直至半个世纪后,东黑冠长臂猿才在中越边境被重新发现。最近一次的中越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约11群74只。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杨江说,东黑冠长臂猿在性成熟之前,不管雄性还是雌性,都是一身黑毛发。在性成熟之后,雄性东黑冠长臂猿“一黑到底”,雌性则头顶黑冠,身上毛发渐渐变成金黄色,脸上毛发变成白色,故又被称为“金丝玉面”。每天清晨,东黑冠长臂猿会发出悠长的啼声,继而开始一天的活动。 图为在树林中的东黑冠长臂猿。新华社发(林勇坚 摄) 广西邦亮长臂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正式成立,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广西靖西市境内,面积6530公顷,森林覆盖率超90%,与越南北部重庆县高原地带相毗邻,属典型的、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石山季雨林地形地貌。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相邻的越南高平省重庆县长臂猿保护区,是其已知的唯一栖息地、最后的“桃花源”。2011年,中越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联合调查、保护交流会和联合巡护执法,为东黑冠长臂猿打造宜居栖息地。10多年来,中越两国携手合作,共同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作出不懈努力,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得到有效修复。 杨江说,多年来中越双方开展紧密合作,并根据野外长期监测数据,扩大对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区成立以来,森林火灾得以有效控制,从未出现东黑冠长臂猿被盗猎行为,基本杜绝了两国边民越境砍伐、盗采盗猎、烧炭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双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森林质量逐年提高。 2024年4月,中越跨境联合保护东黑冠长臂猿交流会在广西百色市举行。通过坦诚深入交流,中越双方达成重要合作共识,并相继签署《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与越南高平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谅解备忘录》(2024年版)、《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联合保护行动计划》和《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跨境联合巡护队伍方案》3份重要文件,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4月,中越跨境联合保护东黑冠长臂猿交流会在广西百色市举行。新华社发 60岁的保护区巡护员蒙克力每两天就要进山巡护一次,从早上5点到中午12点,来回10多公里的山路他走走停停,重点排查盗采、盗猎和防火情况。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7年。 “我们与越南重庆长臂猿保护区成立跨境联合巡护队伍,建立跨境联合巡护微信群,加强沟通交流、互通信息,共同维护中越两国边境地区生态安全。”蒙克力说。 经过中越双方共同努力,东黑冠长臂猿受到威胁和干扰程度大大减轻,栖息地质量逐年提高,其中我国境内发现的种群数量从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2024年的5群39只。 “2024年有三只可爱的小幼猿出生,十分可喜。”杨江说,东黑冠长臂猿繁殖间隔时间长,平均三年一胎,一胎只生一只,每增长一只都十分珍贵。 婉转悠扬、清脆嘹亮的猿声在山林间回荡。如今,中越跨境联合为东黑冠长臂猿建造的“生命方舟”仍在驶向山丛林海深处。
米乐M6 新华社郑州1月18日电 题:今年春节,他又将在深山守护万家灯火 新华社记者李文哲 17日一早,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霄收到了春节值班表。今年春节,他将驻守位于河南省栾川县的伏牛山脉,负责3条220千伏线路的巡检、抢修,避免大风降雪等极端天气影响线路正常运行。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到今年就12年了,每年春节都在深山度过。虽然辛苦,但守护了万家灯火,家人也都理解支持。”管霄说。 2023年11月12日,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霄在进行等电位带电作业,消除220千伏输电线路发热隐患。新华社发(张果峰 摄) 据介绍,管霄今年负责的3条线路位于崇山峻岭中,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地势高、温度低,且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冬季遇到极端寒冷天气时,容易产生线路覆冰情况。由于这些线路关系到整个嵩栾山区的用电安全,任何一条线路出现问题,半个县城用电就会出现问题。 管霄所在的班组一共6人,负责洛阳全市以及县区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应急抢修工作。总长约4100公里的线路中,深山区线路占一半以上,负重爬山、攀登高塔,深一脚浅一脚中,每年管霄和同事们都会将线路全部巡查一遍。 聊起这些年的工作,管霄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怕”。带电检修时,尽管身穿屏蔽服,220千伏的高压从屏蔽服上流过,产生的电流还是会让脸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2025年1月15日,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霄在介绍安全工器具。新华社发(张果峰 摄) “每次工作前都要反复检查屏蔽服的连接是否完整,穿戴是否合规。家里220伏的保险丝炸了还会吓一跳,更别说这一千倍高的电压了。”管霄说,对电的畏惧是心理害怕,真正上塔了还要克服生理上的恐慌。 冬季气温低,而屏蔽服只有普通风衣薄厚,山里零下七八摄氏度,还没开始上塔,工作人员上下牙就开始打颤。上塔后,一两百米的塔杆,山风一吹,不仅瞬间从外凉到内,连塔杆也会微微颤抖,浑身都跟着不自觉地抖起来。 “冬天的塔杆有着金属特有的冰凉和湿滑,如果之前下过雪,把手上还会结冰,每上一个台阶前,都要用工具把冰凿掉再攀登。稍不留意,脚下一滑,心也跟着揪了起来。”管霄说。 每次上山,除了工具包,管霄还有两个随身携带的“百宝囊”:一个是“干粮袋”,一小杯水和一个馒头是标配;另一个是“医药包”,装有云南白药、创可贴等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去的山大多是野山,没有路,山还陡峭,磕碰都是家常便饭,所以要带着医药包。上山干活基本上都是一天时间,经常一个馒头就着一杯冷水就解决掉一天的饭了。”管霄说。 管霄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和同事们抬着100多斤的避雷器,从天不亮就开始登山,冬天的山路被落叶覆盖,看不到路的原貌,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虚实上山。等他们爬到山顶上塔安装完毕,再下山时太阳都已经落山了。 去年12月,当地电力部门在伏牛山脉巡线必经山头上建造了一座观冰小屋,可做饭住宿,并开始出动无人机运送物资,向输电铁塔直接吊装手扳葫芦和绝缘子等重物,替代了工作人员肩扛手抬的方式。 “今年值班可以喝口热水,也不用每天上上下下地爬山,同事们都感慨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管霄说。
我们承诺为您提供顶尖的设计方案、优质的原材料、完善的售后服务,只为您的信任和满意!